刃针系列文章之十 刃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

刃针系列文章之十 刃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
当前位置 :网站首页 > 病例讨论
刃针系列文章之十 刃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
* 来源 : * 作者 : admin * 发表时间 : 2013-05-29 * 浏览 : 660
刃针系列文章之十 刃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
田纪钧
( 北京特色东方医药研究院.北京 102200)
 
 
 
   腰椎间盘突出症,是近年来发病率最高的疾患之一,手术治疗的比例越来越大。以刃针治疗为主、配合药物等疗法的非手术治疗,适应相当多的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例,而且有理想的疗效,患者乐于接受。
1 释义
    在腰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,受到不平衡的承重压力,使纤维环在薄弱处破裂,髓核从破裂处突出,压迫刺激神经根、马尾神经或脊髓,引起坐骨神经痛或肌神经痛,称腰椎间盘突出症 ( 也称腰椎间盘脱出症、腰椎间盘膨出症、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等 ) 。
    作为病名的统称,腰椎间盘突出症、腰椎间盘脱出症、腰椎间盘膨出症等可视为相同,可以通用;而作为病理分型,则各有病理改变,绝不能等同,因为治疗方法有异。腰椎间盘膨出症,是纤维环少部分破裂, CT 显示突出程度小、范围大、突出边缘光滑,治疗可试图使突出部分还纳或变小;腰椎间盘突出症,是纤维环多部分破裂, CT 显示突出程度大、范围小、突出边缘尚光滑,治疗可试图使突出部分变小,还纳则不大可能,或可使神经根移动避开突出物的应力最高点(即所谓“ 逃逸 ” 法);腰椎间盘脱出症,是纤维环全部破裂,髓核从破裂处突出, CT 显示突出程度大、范围小、突出边缘不光滑,治疗可试图使神经根移动避开突出物的应力最高点,但是已经不可能变小或还纳。这在选择治疗方法上至关重要,临床上治疗效果不理想、甚至发生意外的病例,都有可能与此有关。
2 诊断要点

2.1 诊断依据
    腿痛重于腰痛,腿痛呈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;按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感觉麻木;直腿抬高较正常减少 50%( 或兼有健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) ,弓弦试验 ( 即腘窝区域手指压拨胫神经,引起肢体的远、近两端的放射痛。 ) 阳性;出现四种神经体征 ( 感觉减退、运动无力、肌肉萎缩、和反射减弱 ) 中的两种以上征象;与临床检查水平一致的影像学检查发现,包括椎管造影、 CT 或 MRI 等。当与以上四项检查结果一致时,有肯定诊断意义;不一致时则只有参考价值。
2.2 定位诊断
(1)不同部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
    腰 3 、 4 之间椎间盘突出,表现的是腰 4 神经根受累。疼痛在骶髂部、髋部、大腿前外侧、小腿前内侧,小腿前内侧麻木,伸膝无力,膝反射减弱或消失。腰 4 、 5 之间椎间盘突出,表现腰 5 神经根受累。疼痛在骶髂部、髋部、大腿和小腿后外侧,小腿外侧或足背 ( 包括拇趾 ) 麻木,拇趾背伸无力,无反射改变。腰 5 骶 1 之间椎间盘突出,表现骶 1 神经根受累。疼痛在骶髂部、髋部、大腿、小腿部及足跟外侧,小腿及足外侧 ( 包括外侧三足趾 ) 麻木,偶有足跖屈及屈拇趾无力,踝反射减弱或消失。
(2)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
一般突出部位在腰 4—5 或腰 5— 骶 1 之间,表现马尾神经受累。腰背部,双侧大、小腿后侧疼痛,双侧大、小腿及足跟后侧以及肛门会阴部麻木,膀胱或肛门括约肌无力,踝反射消失或肛门反射消失。
(3)不同病理机制的诊断:
    坐骨神经径路及支配区疼痛,其病理机制为化学性神经根炎和 / 或神经缺血性病理效应 ( 水肿 ) 。坐骨神经径路及支配区麻木,其病理机制为压迫性机制和 / 或牵拉性机制。坐骨神经径路及支配区疼痛和麻木,其病理 机制为化学性神经根炎和 / 或神经缺血性病理效应 ( 水肿 ) 压迫性机制和 / 或牵拉性机制。腰、背痛,其病理机制为窦椎神经受刺激。 ?
 
 
3 刃针疗法治疗
3.1 刃针疗法的治疗原则
     化学性神经根炎,治疗宜选择中西药物口服,各种注射疗法,刃针疗法等消除无菌性炎症。神经缺血性病理效应,治疗宜选择中西药物口服及输液脱水,刃针疗法。压迫性机制,治疗宜选择牵引,后仰位按压手法 ( 膨出、突出 ) 或前屈位旋转手法,刃针疗法。减小椎间盘内涨应力,或使神经根避开突出物涨应力最高点 (“ 逃逸 ”) 。牵拉性机制,治疗宜选择牵引、后仰位按压手法 ( 膨出、突出 ) 或前屈位旋转手法,刃针疗法。减小椎间盘内涨应力,或使神经根避开突出物涨应力最高点 (“ 逃逸 ”) 。窦椎神经受刺激机制,治疗宜选择牵引,刃针疗法,减小椎间盘内涨应力。
3.2 刃针疗法治疗部位
(1)常用治疗部位
    刃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,只是对有关病变软组织进行治疗,并非直接作用于椎间盘突出部分,可以说是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一部分。
    腰部两侧横突与棘突之间部分的肌肉 ( 无压痛及软组织异常改变),每侧选3-4个点,针刃与后正中线方向一致,达到肌肉层,纵行切割,留针15分钟。
    膀胱经内侧线 ( 棘突旁 3-- 4cm 左右 ) 范围周边的压痛及软组织异常改变处,针刃与后正中线方向一致,达到肌肉层病灶处,纵行切割、横行切割、十字切割,针下局部松解感为度。
    腰椎后关节囊或乳突 ( 多伴有深压痛及下肢隐痛和不适感 ) 处,棘突旁深压痛处入针,达关节囊,纵行切割、十字切割;再提针外斜,从上关节突上外方边缘行边缘切割。
    横突(以腰3为多,常伴有压痛及硬结)处,切割重点在横突尖部背侧及外缘。
2. 按症状与损害软组织规律的治疗部位
    腰椎、骶椎痛,是第 4 腰椎至第 1 骶椎间部位的深层肌及其附着点,外伤后遗或劳损致无菌性炎症。在第 4 腰椎至骶 1 棘旁骶棘肌或腰背筋膜浅层的压痛及软异改变处;腰 2 ~ 5 横突尖上下缘及棘突端部侧缘的压痛及软组织异常改变 ( 多裂、回旋肌附着点 ) ;髂后上棘处压痛及软软组织异常改变处 ( 多裂肌附着点 ) 。
    腹压增加腰痛及下肢放射痛加剧,为腰痛致腹直肌代偿性紧张,时久致痉挛,腹压增高时突然强力收缩、牵拉刺激腰肌紧张,神经根被牵拉移动而加剧。常在腹直肌腱划、腹部肌肉、腰部牵拉痛处治疗。
    腰肌僵硬与腰椎、骶椎活动不利或受限,为腰骶部软组织损害后的保护性肌痉挛。治疗部位为腰 3 横突部、髂腰韧带起点(第5腰椎横突)、骶椎背面(骶棘肌起)、臀中肌及第1~5腰椎棘突(棘上韧带) 。
    脊柱腰段凸向患侧,是第 4 腰椎至第 1 骶椎的多裂肌、回旋肌损害或单侧臀部软组织损害。常在横、棘突部、臀大、臀中、梨状、臀小肌、阔筋膜张肌起止点或肌腹压痛和软组织异常改变处治疗。脊柱腰段凸向健侧,为单侧骶棘肌损害,治疗点选择在第 3 ~ 5 腰椎横突、髂嵴后内 1/3 部外唇及中间线。交替性脊柱侧凸,为双侧腰部深层肌及骶棘肌损害交替发作。治疗部位选择在发作侧肌肉,点同凸向患侧和健侧。
    腰前凸加大,表现为腰背筋膜浅层与骶棘肌严重损伤变性 ( 无菌性炎症、粘连、增厚 ) 。治疗点选择在横突、棘突之间肌肉压痛及软组织异常改变处和前屈时,脊柱腰部肌肉疼痛处。腰前凸变小,则是横突棘肌与腰背筋膜中层严重损伤变性 ( 无菌性炎症,粘连,增厚 ) ,常在腰骶部压痛及软组织异常改变处和腰 3—4 横突尖外缘治疗。
这里已调用系统的信息评论模块,无需修改!
这里已调用系统的评论列表模块,无需修改!